这里所说的”道”指个人领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如何理解认知世界、如何行事的指导思想。 路是这个感悟过程的历程、也是后面人生路的展望。

2018年马上就要过去, 在这一年, 我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自己开始建立了认知世界的一套思维体系,能发现一些事物运转演化的轨迹。

最大的知识来源, 是王阳明、老子、稻盛和夫的书籍以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在接触和学习“致良知”、“仁义”、“道”、“利他”这些思想时,结合书籍本身的阐释, 每个阶段性还都能认知到某一种思想代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但是,后来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思考后, 又让我经历了一个持续大半年的痛苦过程, 因为它们是如此不协调的各行其道的思想(除了主观、 客观、唯物、唯心的明显对立外,还有一些玄乎难理解的东西), 以至于让我感到又重新难以理解这个世界。

后面的顿悟发生在11月份的某一天失眠的夜里, 又开始琢磨这个问题, 突然一瞬间醒悟过来, 原来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个事情: “和谐”万物之道, 就是和谐! 感悟出“和谐” 二字, 我终于摆脱之前在几种思想里面徘徊的脑裂状态。 并且除了看清万物追求“和谐”的本质外, 在整个思考总结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事物运转的轨迹, 看待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觉得明朗清晰了很多。

总结起来大概是如下几点:

一、万物都趋于和谐

”仁义”、”良知”、“利他”、”无为“、”无我“, 都是为了追求和谐

万物运动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不管是个人、 还是一个生物群体, 还是万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最终都是会趋向于一种平衡或称为“和谐”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面,哪怕系统内部有生灭兴衰, 但是整个生态系统, 是能够依据某种法则循环运转的。

二、万物负阴而抱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事物的内在是对立统一的,“和谐”只是一种双方处于某个平衡点下的状态下。

物极必反, 一切事物都包含它自身的否定,看待事物不能只看一面,而是要考虑到它的反面。

三、和谐的变化

“反者道之动”

和谐状态一旦形成,会产生惯性,维系已形成的和谐态。

当你想打破旧和谐态的时候,必然产生阻力, 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

“反者道之动”体现的是适度法则, 是儒道两家都提倡的行动策略,例如”中庸”、“毋太过”都是描述这种思想。 如果激进式地压制解决矛盾, 肯定会引起强烈的反弹, 很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更好的方式是分而治之, 将事情拆解为各个子问题一一攻破。 在解决一个个子问题的过程, 其实就是积累能量到达新的和谐状态的过程。

四、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事上磨练”

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是“一元”的、不可分割的。 知道自然就会去做、去行动, 不能去行动便是不知, 在行动的训练实践中,也会反过来巩固和完善所知。

所以很多东西乍一看都懂, 但是如果不经过实践、思考总结, 其实很难理解整个东西的内涵。 比如数学证明,只知道结论,跟能理解及证明出来,是完全两个层次的知识掌握程度。


最后, 憋了一年多, 经历了 “觉察感悟” 、 “似懂”, “非懂”、“顿悟”这几个过程, 才终于总结成上面的几点结论。后面有时间再分开讲上面几点具体的内涵。整个历程有点像是在做领域分析建模的过程, 只是这次要分析和抽象的对象是现实世界!

“Hello, world!”

(待续…)


续一:关于和谐的理解

和谐是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人类社会是一种生态系统。 维系社会和谐可以依靠法治, 封建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种封建制度下的和谐状态,现代讲求的自由平等的法治也是一种社会和谐状态, 这两者靠的都是公认的暴力来维持。 也可以依靠德治, 只要在整个社会都讲“仁义”“道德”, 它们本身其实代表了一种方向正确、有利群体共存的行为守则, 起到促进人类社会“和谐”的作用, 约束我们做的事情不去损坏他人利益以至破坏社会“和谐” 。 现代社会中,如果个人或企业既遵纪守法,行动举止又符合道德观念, 那绝大概率是不会犯事的(经营能力不善除外)。

人类个体也需要追求和谐,常见的是让自己在群体/社会中寻求到一个和谐的位置,融入群体的和谐态。 或者也另外有一种让个体达到和谐的方式, 就是不去感知或看淡让个体自身不和谐的事物, 例如让自己超脱生物的“动物性”以更高阶的“神性”(或佛性)视角观察宇宙和自身, 就能看淡福祸得失乃至生死 ,在心灵和思想上追求和谐以超脱现世的苦难 , 这常常是佛家的做法。

新“和谐态”与目标

和谐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万物可以无序地趋向和谐, 也可以主动地追求期望的“和谐” , 即追求达成自己的目标。
生活或工作中制定了目标, 目标的状态就是新的“和谐态”, 为了达到目标, 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一个个矛盾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离目标和谐态更近一步。

“和谐”的相对性

和谐是宇宙间大小事物都需要追求和趋向的状态, 所以看事物的视角不同, 和谐状态的理解自然不同。 例如坏人往往就是觉得作恶是让他个人愉悦“和谐”的事情而置别人的财产生死不顾, 所以人类群体为了维持和谐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仁义礼智信”、“致良知”、 “法律”这些都是为了促进群体和谐而提出的。 所以如果某种目标或期望的“和谐态”, 扰乱乃至触发了更高层次的“和谐态”(其惯性和反作用力更强大),则必将受到极大阻力。

(待续…)


续二:一些书籍点评打分

  • 《知行合一王阳明(合集版)》- 度阴山 :
    • 科普人物历史不错,但是作者自己提出的思想观点没经过缜密的辩证考究,只能作为了解王阳明生平的书。
    • 打分:7分
  • 《传习录》-王阳明:
    • 理解王阳明思想第一手最好资料,但是文言文还是读来有点累,而且不少是书信和言语的记录, 知识难免有点碎片化。
    • 打分:7分
  • 《知行合一 : 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多人合集 :
    • 读起来比较吃力,但是不得不佩服国学大师们治学的严谨, 书中虽然各大师们对阳明心学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都能层层举例论证观点,做到逻辑自洽。
    • 打分: 9分
  • 《稻盛和夫的最后一战》- 大西康之:
    • 看的第一本跟稻盛和夫事迹有关的书,本书叙事偏流水账,而且很碎片化,有些章节又不按时间线讲,也很啰嗦。 但也因为它差劲的章节组织和叙事手法, 反而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和梳理它讲故事的逻辑,从而发现了很多额外的收获 (也因此对稻盛和夫感兴趣去看他别的著作)
    • 打分: 6分
  • 《稻盛和夫谈经营》-稻盛和夫:
    • 企业经营的实践案例, 是实战性很强的一本书, 从案例里面反映了“稻盛哲学”的实际运用, 其中实践的思考和行动过程, 也存在很多”稻盛哲学”辩证的理解。
    • 打分:8分
  • 《活法》-稻盛和夫:
    • 几年前有看到实体书,翻了几页后的感觉是“这个老头子好忽悠”。 如今再看里面的内容, 感悟完全不同,终于能理解里面的内涵。 现在觉得作者真是“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的老人家”
    • 打分:9分
  • 《干法》-稻盛和夫:
    • 核心理念要讲的活法已经讲了, 只是本书是”稻盛哲学”在工作中的运用和具象化
    • 打分:7分
  • 《道德经》- 老子:
    • 文言文读起来比较费力,但译文经常讲不出那种精妙的感觉。 书中充满大量的辩证思想,既有案例、也有精妙结论。 理解起来比较累的是有些太形而上的概念(道、一、有无 等)太抽象,其中不乏古人用的术语跟我们现代用的不一样的关系。
    • 打分:9分
  • 《了凡四训》- 袁了凡:
    • 文言文读起来费力。 作者以生平或历史案例引出自己所欲表达观点, 提倡修心修身和实践。 精简的道理结论很多,但是如果没体悟和思考过, 这些”太易得的道理“却不是只看一眼便能掌握内涵的。
    • 打分:7分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通读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涵盖了九流十家, 最主要的还是儒家、道家、佛家不同时期的内涵,演变原因(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及互相交融的发展过程。
    • 打分:9分

续三:某种注定的巧合

为什么会开始想接触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

一是因为过去几年,只需专注技术能力提高和小团队的带领和战斗力发挥即可,但是总感觉有些规则和重复性的东西在不断发挥作用,启发我有意识地思考它们是什么;
二是因为我开始为即将到来的30岁感到焦虑,也对未来10年乃更长远的方向感到困惑,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但是我之前是以”三十不惑”为目标, 除了技术能力、思维和认知能力也要尽快成熟, 也要保持超越大多数同龄人的高增长。

并且, 结合我的经验, 绝大概率我面临的问题已经有人思考过和并给出了答案或指引。 所以开始主动去寻找知识补齐自己, 但是17年对这块领域的理解, 有种隔行如何山的感觉。 哪怕主动去做信息搜索、筛选也容易找错方向, 导致我一开始看的是诸如”时间管理”、 “高效学习”、”非暴力沟通”、”逻辑思维”等 侧重于”术“层面的书, 而且往往也看不下去。

后来神奇的巧合出现了, 开始的两三本书是机缘巧合下微信读书送的或推荐的,如《知行合一王阳明(合集版)》、《稻盛和夫的最后一战》 , 这两本书作为引子,给我指引了一个入门探索的方向。

终续: 信仰和信念

对于信仰和信念的区别, 我的理解是:

  • 信念是你坚信能成功的事情。
  • 信仰不但是一种信念,但是它也包含了人生价值所在, 一般发生在超脱了现实世界的有限价值的事物上。 例如宗教的上帝、神、佛, 儒家阳明心学的 “良知”、“本心”, 道家的 “道”。

这么说的话,我过去一直是个没有信仰的人, 但也许接下来我的信仰是“和谐”之道~
关于长期信念, 目前可能就是YY的”三十不惑,四十财务自由”的目标。